花時間去悲傷 蔣吳蘊蘭 4/5/2024
1975年,48歲的母親突然去世時。我嘗試堅強地活下去,甚至選擇不回香港參加葬禮,留在柏克萊專注完成大學的學業。畢竟,那是媽媽與我約定的計劃:她希望我在美國獲得成功;而我則夢想有天可以買一棟大房子給她,並帶她環遊世界。我努力繼續前行,卻沒有意識到有一部分的我已經與她一同死了。我把哀痛埋在心底,不知道被壓抑的憂傷竟然是隱形殺手。雖然五子登科,少年得志,但在家裡我卻身不由己地活在自責、怪責人或無助中,許多莫名的情緒嚴重地影響了我和丈夫的互動和關係。
生老病死,人之常情。死亡提醒我們人生苦短、世事無常。親友死亡,我們不僅會為死者難過,而且還可能會為自己從前所經歷過的傷逝而重新感到憂傷。有人說時間可以沖淡一切,甚至醫治一切;但事實上最重要的是,我們在這段時間內做了什麼?
憂傷的情緒
傷逝帶來五味雜陳的感受,包括悲傷、憤怒、沮喪、無奈、無助、孤寂、內疚等等。經歷這些強烈的情緒會令人困惑擔心。
剛剛遭遇失喪的時候,善意的朋友和家人可能會建議保持樂觀,要看事情好的一面,呼籲我們「節哀順變」,因為「人死不能復生」,而所發生的都是「天意」。在努力理解事情的時候,連我們都不免告訴自己「也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」。然而,這些建議和勸告常常使悲傷的人更陷於情感深淵,感到被迫隱藏或否認自己的情緒,想盡辦法來麻醉自己,導致要花更長的時間活在無聲的痛苦中,無法自救, 阻礙恢復。
在我們的文化中,經常認為如果有些事情會讓人痛苦,那就最好連提都不要提。然而,壓抑或否認情緒往往比直接面對帶給身心更大的負擔。痛苦是走過憂傷的必經之路,如果要醫治受傷的心靈,我們必須允許自己感受痛苦,而不是否認它。
走過憂傷的過程
承認失落、擁抱哀傷,我們才有機會真正走過憂傷的過程,釋放內心的痛苦。經歷哀傷,對過去接納釋懷,向已逝的親友說再見,我們才能活在當下;以後再次感到悲傷時,就不會措手無策或惶恐退縮。面對而非逃避,我們才能重拾內心的平安和重整生活的次序。
面對悲傷,大多數人都需要傾訴心情,但有些人只需安靜的陪伴。無論如何,有同理心又願意多傾聽、少說話的朋友和家人都可以提供無價的安慰。
儀式,例如點蠟燭、舉辦或參加追思禮拜有時是必須的。與追悼的群體一起禱告、唱詩或紀念故人,都可以為憂傷帶來紓解。
花些時間享受大自然也可以帶來平靜。因為大自然能使我們體驗生死循環,天人合一。
寫日記是另外一個表達情感的具體方式。給死者寫信也可以讓我們彌補沒有道別的遺憾。即或是陌生人,既然仍為他感到悲傷,你可以給死者寫信,並為他的家人禱告。
經歷悲痛憂傷是一個既複雜又有多種形式的過程,請不要心急。最困難的時期可能是在實際事件發生數月之後。那時候,你的生活好像已經正常,朋友也都以為你已經沒事,但午夜夢回,你還是被思念內疚……淹沒。每次觸景生情,其實最重要的是誠實面對憂傷,瞭解接納自己的感受、想法和需要。
假如悲傷長久揮之不去,你可能需要專業的治療輔導。作為一個過來人、治療師、關懷教牧和小組帶領者,我極力推薦你與同路人一起面對失落,經歷神的同在,彼此陪伴走過流淚谷。
你並不孤單!無論現在看起來多麼困難,請記得花點時間處理悲傷。希望你能一步一步逐漸得到安慰,並且能看到光明的未來。
「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,就是發慈悲的父,賜各樣安慰的神。我們在一切患難中,他就安慰我們,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。」(《哥林多後書》一章3-4節)
本文原載於2024年4月《號角月報美西版》
願恩惠平安常與你們同在!
Winnis Chiang winnis@parentingabc.com
蔣吳蘊蘭師母是Parenting ABC創辦人,是退休加州婚姻家庭治療師。熱衷幫助講普通話和廣東話的父母與美國出生的孩子和諧相處、 得以享受和正面影響他們。
|